刘震云是中国的作家,他的著作《一句顶一万句》曾经在2011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很多人对刘震云更为熟悉的一个方面是他有多部作品都被改变成了电影,这里面包括《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1978年,在刚刚恢复高考后,刘震云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借此刘震云开启了有关中华民族这个大话题。令刘震云钦佩的人就是这样两个平凡之人。刘震云说我们不缺聪明人,最缺笨人。刘震云称鲁迅笔下人物特点是没老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岚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鲁迅的文章是一味中药
作者:鲁子渝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3月20日春分时节,我再次来到阜成门附近的鲁迅故居博物馆,参加鲁迅书店举办的文学讲座《向鲁迅学写作》,由文友徐怀远老师主讲,心理学博士王一牛主持。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此地,这里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故居。
鲁迅生前在北京曾有四处故居:
1912-1919年,西城区(现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鲁迅在此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作品。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1919-1923年,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此处诞生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著作和译著百多篇。2013年被拆除,重新改建后纳入北京35中学新校址。1923-1924年,西城区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此完成了《祝福》。1924-1926年,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
这四处故居,阜成门宫门口二条19号(原号牌:阜成门三条21号)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1949年10月19日,在鲁迅逝世13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1950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故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1954年初,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故居旁增建陈列室,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开放。
2017年年初我在创作一部短篇小说《城市的记忆》时,为了寻找创作的感觉,先拜访了鲁迅在北京的两处故居,一处就是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另一处是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我的小说以八道湾胡同11号为背景,描写2013年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故居被拆除时,发生在故居里北漂人的故事,小说倡导要保存历史文化,幸运获得北京皮村新工人文学届劳动者文学奖。
我是一名七零后,在中学时代就从语文课本上学过好几篇鲁迅的文章,记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祝福》等。那时,我并不喜欢鲁迅的文章,只是把鲁迅的文章当成科普读物,比如吃人血馒头是封建迷信,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会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受年龄限制,我不能领会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命运,我只关心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的生活。等到了快四十不惑,我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再看鲁迅的作品,才真正知道鲁迅的文章有多好,他凭借着“硬骨头”的精神和犀利的文风,为何能称霸文坛。作家余华在谈鲁迅时曾说:”鲁迅在我三十六岁的那个夜晚,从词汇回到了一个作家”。在他36岁时,再次重读鲁迅的《孔乙己》的时候,余华彻底地被鲁迅的文学作品征服了,虽然鲁迅曾经是他上学读书时期最讨厌的作家。所以,再好的东西或再好的人,没有出现在对的时间,我们无法认识其价值。
在我认识到鲁迅作品的价值时,我用中药来比喻我读鲁迅作品的感受。鲁迅作品这味中药,主要是性寒,解决心胆气虚、六神无主、头晕眼花等症状。也有性温的,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我查到了2017年1月14日去阜成门参观鲁迅故居博物馆时,我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感受:天很冷,如鲁迅文章中透出的冷,不过,我的心却被冷慢慢薰热了,像用中医的方法用鼻腔吸入了中药粉剂。
虽然鲁迅生前曾有一段时间不喜欢中医,认为中医是骗人的。但同时也在读一些中医古籍,做过一些研究。据《鲁迅日记》记载,他买过《备急灸方附针灸择日》(急症灸治之专著,具临床实用性)、《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国最早论述病因和证候的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学的宝贵资料)等。1930年以后,鲁迅更多的是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医,在生活中利用中医药为家人治病,将有效的方法向亲友推荐。如1930年8月30日至9月6日的日记里,有4次写到为儿子周海婴往仁济堂买药。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也谈到鲁迅为其治病的往事。鲁迅用带有“薄荷味”的“安福消炎膏”及芥末糊热敷背部治疗儿子的哮喘病。鲁迅在1933年的《经验》中说:“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
鲁迅去日本学的是西医,最后放弃只读了一年多的医学,改用文学来医治国人的灵魂。我用中药来比喻鲁迅的文章,正是因为中药是解决人体系统的问题,而不是像西医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一个系统的整体观。
作家刘震云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鲁迅的著作中有三个人物,很值得一说:个是我们的父亲阿Q。阿Q更大的特点是什么?更大的特点就是没老婆,出门就挨打。出门挨打不叫受欺负,但是以你的智商被欺负了却又不自知,你又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就跟着这个父亲受欺负。第二个是特别好的母亲的形象,就是祥林嫂。祥林嫂更大的特点是什么?没丈夫。一个孩子还被老虎吃了,她一辈子的工作要把她的悲剧讲成喜剧。第三个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更大的特点是什么?是腿被打断了。如果知识分子的腿被打断了,他看到的远处,比平常人还要近。
这让我想到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中药,还是一个详细描绘病人具有什么病症的临床诊断书。社会在发展,不过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三个人物形象或多或少还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或者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人愿意读鲁迅的文章,来解决自己的病情呢?
我坐在鲁迅书店,听着徐怀远老师的讲座《向鲁迅学写作》,面对二十多个儿童,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学习鲁迅文章的情景。徐怀远老师说,读懂鲁迅作品需要时间,需要阅历,需要反复品读。小学生先读《朝花夕拾》里面的散文;初中生读鲁迅《孔乙己》《药》等小说;高中生读鲁迅杂文、《狂人日记》等;走向社会继续读鲁迅《阿Q正传》等文章。
在鲁迅书店,我的四周摆放着鲁迅的文学经典,我的眼睛穿过书店望向远处的鲁迅故居,想像那些不平凡的文字如何在平凡的地方产生,眼前出现了鲁迅伏案创作的情景……
到了晚上六点半多,讲座结束,我依依不舍的离开鲁迅书店,离开鲁迅故居博物馆。心里想着,下次什么时间再次走进鲁迅故居,走进鲁迅曾经的时光,走进鲁迅书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找一味中药医治自己。
刘震云:说中国人有钱是欺负人
刘震云:“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更多的知识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灯一样,要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刘震云是中国的作家,他的著作《一句顶一万句》曾经在2011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很多人对刘震云更为熟悉的一个方面是他有多部作品都被改变成了电影,这里面包括《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
1978年,在刚刚恢复高考后,刘震云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17年7月1日,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在百年纪念讲堂举行。刘震云被邀请来为今年的毕业生做主题演讲,再次回到北大的刘震云又会讲些什么呢?
最缺什么人?
在这次演讲中,刘震云先是回忆了自己曾经在北大的校园生活,再说到了自己对于同学关系的理解。说起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时,刘震云认为:“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最重要的是考虑未来。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更多的知识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灯一样,要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这些探照灯全部都熄灭了,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这个民族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还在演讲中着重讲了一下北大校徽的设计者——鲁迅,并分析了鲁迅笔下三个的人物:阿Q,祥林嫂和孔乙己。在说到孔乙己时,他说:“他更大特点是腿被打断了。如果知识分子的腿被打坏了,他看的远处比平常人还要矮近,那这个民族就会出现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那种情况。”
借此刘震云开启了有关中华民族这个大话题。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不缺人,不缺钱。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最有钱。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最欺负人的。如果14个人有10块钱,另外2个人有9块钱,用我们国发院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来衡量,到底谁有钱?我们的马路头一年修,第二年要拉开看一看;我们的大桥,寿命不会超过30年;一下雨,我们的城市就淹了。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缺远见。远见对于这个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如雾霾之望大风。”
刘震云还说自己有两句话不信,一句是世界上的事是不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为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刘震云觉得投机分子走近路成功的人在人群中起码占80%,但是他们得到的利益只是对他们自己有利。
重要的两位导师
刘震云在演讲中分享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两个导师,这两个人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什么学者,而是他的两个亲人一个是他的外祖母,一个是他的舅舅。
刘震云的外祖母是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农村妇女,身高只有一米五六的她是在家乡中是割麦子割得最快的人,连一米七八的大汉也比不过她。当刘震云问她割得如此快的秘诀是什么时,外祖母说其实她割的速度不比别人快,但只要她弯下腰去割后,不割完就绝不直腰,因为只要想直次,就会想直更多次,她只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选择了继续去割。
刘震云的舅舅是一个木匠,他的木匠活在方圆四十里之内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刘震云去问他舅舅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之好时,他的舅舅说:“我能成为好木匠,是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我与别的木匠的区别是,我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做木匠活刨出的刨子花的味道;我当木匠会有恍忽的时候,比如我看到一棵树,如果是松木、柏木、楠木,哪家的闺女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柜该多好;如果是棵杨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个小板凳”。
艾问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说:
刘震云说他的舅舅已经达到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境界,并由此说明了“笨人”对于这个社会的重大意义。笨人能够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只是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并且有为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勇气。专家就是不停做重复的事情,大家就是专注地做不停重复的事情,所以不管是刘震云的外祖母还是舅舅,可以说都是各自行业的大家,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笨人。
令刘震云钦佩的人就是这样两个平凡之人。刘震云说我们不缺聪明人,最缺笨人。这里的笨人指的是能够脚踏实地,不急功近利,懂得埋头做事的人。古往今来其实有人不少大师都有类似观点,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一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话,那就是面对浮躁的世界,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本文来自“宁七月”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4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