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是一种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因为其经常搁浅,尸体经过日晒后呈现人类人特性,所以被认为是海怪和美人鱼的原型,在中国沿海儒艮也一度被认为是夜叉的原型。
成年儒艮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
其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态。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
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因为它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有海洋生物活化石的作用,属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之一。
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迄今儒艮数量已极为稀少。
儒艮除了在国内南海、广西、海南等地有出现过外,在国外也不连续地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以及海湾和海峡内的水域,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中部沿岸,西至东非。
BBC组织的科考队前往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在距离海岸9英里的位置,发现了大量的儒艮。
在整个分布区内,它们都曾遭到人类的捕杀,它们的栖息地则因沿岸的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除在澳大利亚外,在大多数地区的儒艮数量已急剧下降,只剩下一些相互分隔的接近绝灭的种群。世界上现存的儒艮大部分在澳大利亚北部沿岸,据航空调查估算,那里约有85,000头儒艮。
如今,大多数都对儒艮实行法律保护,只有澳大利亚北部岛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的土著仍允许捕猎儒艮。但即使是受到保护的地区,仍有一些儒艮死于盗猎以及渔具和防鲨网的误杀。
中国至少在20世纪50-70年代,在广西、广东、海南沿岸依旧有捕杀儒艮的行为,据资料记载至少有120头被捕杀。
2000年,国内针对海洋周边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北部湾儒艮的数量跟20世纪70年代相比已经在显著减少。
2004年和2005年,海南师范学院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琉球大学的学者都试图在海南东部和西部海域寻找儒艮,却一无所获,直到四年后才在文昌市东郊发现一具儒艮尸体。
儒艮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自然保护区。
在1988年儒艮被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后,成为一级保护动物。
十二年后,因为儒艮的生存环境愈加的恶劣,被列入《2000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等级。但是儒艮的生存条件并没有变好,依然收到外在环境等威胁,尽管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儒艮依旧改变不了在中国境内悲惨落幕的事实。
2022年8月24日,阿联酋《报》文章认为:儒艮被宣布在中国功能性灭绝。
本文来自“修夏”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