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每日优先被曝原地解散,虽然随后回应否认公司关停,称是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仅仅极速达业务已正式关停,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然而考虑到极速达是每日优鲜起家的核心业务,在用户中认知度更高。因此这一次的大撤退,与其说是断臂求生,不如说是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挣扎。
将时钟拨回到一年多前,2021年6月25日,每日作为中国生鲜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3美元/股,而截至7月28日晚,其股价已经跌至0.13美元/股,市值蒸发高达98%。
每日优先陷入倒闭困局、被资本市场抛弃的背后,又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生鲜电商的未来前景。其实不止每日优鲜,包括巨头支撑的盒马鲜生、垂直赛道的叮咚买菜都有关店传闻,收缩战线似乎已经成本行业共识。
那么,为什么首先倒下的是每日优鲜?的困局究竟在哪里?未来前景如何?
每日优鲜倒下,并不意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冷。每日优鲜的困境从今年年后便已经开始显露。3月,有供应商爆料每日优鲜拖欠货款,2021年三季报显示,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为16.52亿元,同比增加了34%。这些应付账款里包括三大类供应商货款、外包配送公司运费、营销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费。
更为诡异的是,截止到现在,每日优鲜都没有披露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这也让其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函,同时我们也无法找到最新的数据来观察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
谈到每日优鲜,不得不提到由其首创的“前置仓”模式,前置仓模式是把商品储存在消费者身边3公里之内的仓库,解决生鲜“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30分钟内送菜上门。在发展早期,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仓店一体等概念被市场一片看好,借着这波浪潮,每日优鲜开启了狂飙突进模式,吸引了腾讯、联想、老虎基金等众多机构的投资。
从用户视角来看,前置仓模式可以保障配送时效性,这也让每日优鲜圈到了一批忠实粉丝,即便是在今年被传出陷入资金链危机后,仍有大批会员用户选择持卡观望,这背后正说明了每日优鲜有其独到的竞争优势。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前置仓模式固然能够更好满足用户即时消费需求,但与之伴随的是投入成本巨大,东北证券曾发布研报测算,前置仓模式的履约费用高达10-13元/单,是传统中心仓电商的3倍左右、平台型的2倍左右、社区团购的6倍左右。
高额的经营成本,再加上整个2022年中概股被外界“特别关照”的背景下,每日优鲜想持续从资本市场获取现金流变得更加困难。这也让其尝试开拓低成本的业务模式。2021年,每日优鲜在原有的30分钟送菜上门服务基础上,开始为消费者提供次日达的生鲜配送服务,但这项业务的占比并不高。
前置仓的成本高企只是一方面,生鲜赛道的内卷才是压垮每日优鲜的稻草。一般来说,只要服务好,平台是可以通过成本转移方式让消费者买单。但是难点就在于生鲜电商的玩家太多了,每日优鲜除了要面对叮咚买菜、天天果园、多点新鲜以外,还要面对京东、阿里、拼多多、美团等的入局,着实压力不小。持续不断的价格补贴,让每日优鲜不敢擅自提价,进而导致亏损进一步加剧,想要突围难度变大。
生鲜“三剑客”集中陷入迷局
2012年普遍被视为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元年,单年复合增长达到285%。随后两年时间,生鲜电商进入爆发期。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60亿元,2015年此项数据达到560亿。生鲜电商的投资占据所有农业互联网项目的半壁江山,吸引的投资额更是一枝独秀。
生鲜消费刚需、高频、高毛利、电商渗透率低等等各种条件都具备,创业者和投资机构难能可贵地取得一致看法,认为生鲜一定能做成互联网模式。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被人们认为具有万亿级市场潜力的行业,却仍未有称得上成功的盈利模式。每日优鲜的衰败只是冰山一角,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行业头部玩家的日子都谈不上好过。
财报数据显示,叮咚买菜当前是亏损大户,最近三年叮咚买菜累计亏损高达115亿元。不久前,叮咚买菜陆续从广东珠海、清远、中山、江门,河北唐山、廊坊,安徽滁州、宣城、天津等城市撤出,占其布局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对方回应称,“这是公司战略调整,优化部分城市站点,江浙沪三地仍正常配送”。
生鲜赛道也是阿里非常看重的,然而去年,阿里投资的生鲜电商企业易果生鲜破产重组,并且因为欠款72万,成为被执行人。而阿里全力打造的新零售模式——盒马鲜生,今年也频现“关店风波”,形势不容乐观。带头大哥们集体陷入迷局,其他盲目一哄而上的跟风者更是找不着北。那么,困扰生鲜电商顽疾究竟在哪里?
三大痛点不解,生鲜不鲜
对于生鲜电商行业来说,摆在面前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生鲜非标品,品质无法有效保障;损耗和冷链物流成本高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度大。
相比于图书、3C等实物产品而言,生鲜属于。消费者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是自己网上看到的照片和实际收到货物之间存在加大偏差,这种不好的体验也会影响用户复购。人们线下超时购物,需要“看到”、“摸到”、“品尝到”,才会确定是否购买,如果生鲜电商要做成功,给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就一定要优于线下销售,未来随着5G发展,农产品追溯等技术应用成熟后,可能会一定程度有所改善。
从当前的供给和需求端来看,生鲜想要做到标准化还是比较难的。消费者的需求很多样,不同人群对于口味、品相、价格等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而生产方也不太愿意进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是考虑到成本、产量、销路等问题,需要产品多样化才能更大化分散各种风险。
除难以标准化外,生鲜品类的另一大痛点即容易损耗,成本高。众所周知,生鲜类产品如果管理不善,损耗会很大,例如搬运损耗、陈列损耗、库存损耗等。有数据显示,我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20%-30%。
损耗缘于生鲜产品的特殊性,导致其对物流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要求尤其高,冷链物流应运而生。而生鲜品类必需的冷链物流比起传统物流的成本要高得多。此外,生鲜商品采购频率高,库存变化大,实时库存情况很难把握,若没有数据支撑,易造成采购不合理,影响发货和对账,也进一步加剧了成本难题。
今天我们已经无需面对古人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到长安的生死难题,但背后转运和保鲜的高昂成本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
对于主打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而言,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也是一大难题。在即时配送逐渐发展的今天,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其实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但问题在于,生鲜品类永恒的“鲜”问题。传统的快递到家,家中没人直接放门口完全没有问题。但换成吃喝的生鲜商品,可就不能单纯地放门口不管了。每日优鲜选择的前置仓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但成本就难以降低。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每日优鲜履约费用分别为12.4亿元、18.3亿元、15.8亿元。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一度达34.9%,占营业费用比例更高达59.6%。
经济下行,控制成本成为项
生鲜电商还有没有发展空间?
生鲜消费的刚需、高频、高毛利特点依然在,疫情之下线上消费热情持续走高。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本。降本增效几乎是今年所有企业的关键词。这背后的原因不必多说。生鲜电商要想继续走下去,控制成本是必须。
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是降低采购成本的关键。扩大与产地及优质品牌供应商的直采合作,与肉蛋、快消类知名厂商展开深度直供合作是生鲜电商企业运营工作中永远不变的重点。从农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说,流通过程也是加工过程。从土地上直接收获的农产品,只有极少数可以直接作为商品销售给终端,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分拣、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单靠一家平台,显然无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单独完成。
而曾被认为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的前置仓模式,在高额的成本无法有效降低的当下,究竟是否值得坚持,也需要重新思考。提高客单价降低履约费用、提升毛利率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订单密度加强规模效应、提升商品品质换来更高复购……如果这些无法做到,那么生鲜电商的美好未来还是个问号。
本文来自“这条河叫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