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进一步提高地铁通行效率、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同时满足防疫政策要求,深铁集团携手平安智慧城市、腾讯,通过深圳地铁App将乘车码、健康码、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信息有机融合成“一屏展示”,实现“一码通行”深圳地铁。
在这一变化中,深圳地铁App获得了高频的支付场景,腾讯则失去了深圳地铁这一高频场景,虽然深圳地铁App的乘车码本身也存在腾讯的技术及接口输出,但总的来说,腾讯更加后端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地铁App推出“四码合一”之后,地铁区域内的场所码,便快速的替换成深圳地铁App的下载码,仅留少量微信场所码。而近期,乘坐深圳地铁需要72小时核酸证明,扫场所码为强制操作。减少微信场所码,而增加深圳地铁App下载码,加速了用户从微信平台转向深圳地铁App平台。
不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乘坐地铁需要先后打开健康码和乘车码两个小程序,网络压力较大,体验也较差,多码合一的确是一个好方法。
此外,在4月前,深圳1.6万公交车已经支持深圳通二维码“一码通行”模式,不过保留了微信小程序入口,对微信体系相对友好。
深圳地铁App有这“一码通行”的先例,很难说其他城市的地铁App不会跟进,以提升自身的活跃度。
交通可以说是近期与巨头“脱钩”严重的场景。
今年3月,安徽ETC就以手续费上涨为由,暂停与微信支付的合作,而后还引起了一波舆论浪潮。4月,西安长安通发布公告,不再支持微信乘车码乘车,改为“同程乘车呗”或“长安通乘车码”小程序。
疫情下支付宝之难
支付宝在疫情下,估计也没那么好过。对抗微信的高频社交属性,一直是支付宝所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在长期的对抗中,支付宝一度以“多维”策略阻击微信“高频”属性,在2019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略有增长。
但疫情下,支付宝的线下并不好过,需要扫健康码的情况下,微信的高频社交属性优势进一步放大。特别是近期,各大城市对扫场所码的要求提高,使得用户更喜欢使用本就高频的微信进行扫码。
场景掌控者在觉醒
再看其他互联网强企,美团有美团支付,滴滴有滴滴支付,抖音也有抖音支付,B站也收购了“甬易支付”,打算推出bilibilipay。
当然,总体来说,去支付巨头化的趋势并没有那么明显。腾讯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方面,2021年全年营收1722亿元,同比增长34%。对此,腾讯表示,金融科技服务收入的增长主要反映了商业支付金额的增加。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9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