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聚会、出差通勤,在外难免遇上手机电量告急。偏偏共享充电宝充得又慢又费钱,有线充电宝笨重凌乱一堆线......
一、外观尺寸没有充电线“纠缠”,加上磁吸贴合,用无线充电宝给设备充电,似乎方便多了。
因此,我们对11款无线充电宝的重量和尺寸进行了测量,以iPhone13手机为例进行了对比:
对比11款样品,1号苹G、2号安K、9号PDD1、10号PDD2明显更轻薄,“存在感”较低。即便手机和充电宝同时抓握,也能轻松hold住。
另外,3号倍S、5号摩M士、6号RO*K、7号图L斯这3款的重量尺寸也比较友好。
友情提示,4号绿L在充电时会挡住手机镜头,选购时要多考虑自身使用情况。
而11号PDD3的操作有点“惊喜”:作为一款无线充电宝,背面却内嵌了4条线.......这个贴心的考量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也因此,它成为本次重量级“老大哥”。
二、充电品质接下来是硬核部分:充电品质。我们主要从输出容量、充电次数、充电速度三项进行测试。
01输出容量
征集了公司小伙伴的需求,大家最在意的是,无线充电宝能给设备充多少电。
通常,我们会在产品包装或铭牌上看见两个数据:电池容量(标称容量)、额定容量,但它们更多是理论容量。
因为无线充电宝从电池状态到最终给设备(以手机为例)充电,中间要经历不少转化和损耗,最后充进去的才是有效输出容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做了一张过程图:
我们委托专业实验室,测试了11款样品在常温(23℃±2℃)、高温(45℃±2℃)、低温(-10℃±2℃)环境下的有效输出容量,来模拟它们在不同季节和温度环境的表现。
一般来说,样品输出容量与额定容量相差越小,损耗越少。测试结果如下:
根据结果,除1号、11号没有宣称额定容量,无法对比,剩余9款样品在低温环境下都合格,3号倍S、4号绿L、7号图L斯在三种温度环境下的输出表现都较优异。
2号安K在常温下的输出表现较好,5号摩M士、6号RO*K在高温下的表现也不错。
而11号按照宣称数据计算,容量为3000mAh,实际表现却不尽人意......
02充电次数
作为一款救急产品,如果无线充电宝也总没电,那简直是雪上加霜。
一般来说,无线充电宝的转换效率越高,品质越好,且在相同额定能量下,给数码设备充电的次数就越多。
研究员根据测试结果,对11款样品的转换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如下:
由于目前缺乏无线充电宝的标准要求,我们参照了GB/T35590—2017《信息技术便携式数字设备移动电源通用规范》,移动电源的转换效率应该符合使用说明的明示值,如果没有明示,应不低于80%。
参照以上要求,2号安K、3号倍S、4号绿L、7号图L斯的表现更佳。
但研究员也表示,无线充电宝在转化过程中的损耗整体会高于有线充电宝,这样看来,1号苹G、5号摩M士、8号邦K仕也是不错的。
03充电速度
想要快速实现「手机自由」,还要看充电快慢,主要靠无线输出功率实现。
同样,我们委托专业实验室测试了11款样品在常温、高温、低温三种状态下的无线输出功率。
结果如下:
对比结果,我们发现,除未宣称的4款外,其余7款样品在三种温度环境下基本符合宣称。
为了真实体验它们的充电速度,编辑小姐姐使用iPhone13,在手机剩余电量20%时,分别使用11款样品充电1h(期间不玩手机),得到了如下结果——
三、安全性大家都知道,我们上次测充电宝,拆卸某款样品时差点把办公室炸了......
为了保障使用安全,我们委托实验室对11款样品的过充电保护、短路保护、自由跌落和阻燃进行了测试。
在过充电保护、短路保护、自由跌落三项测试中,11款样品均合格,没有出现爆炸、泄气、起火或者漏液的情况。
但在阻燃测试中,9号PDD1、10号PDD2、11号PDD3的外壳出现了测试结束30s后,仍持续燃烧的危险情况。
也就是说,如果内部充电口发生异常或者电池起火,那么不阻燃的外壳能让火势变得更大,后果不堪设想。
近几年,充电宝自燃、爆炸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大家在购买无线充电宝时,强烈建议选择正规渠道,在品牌店铺购买。
这里还要多说一句:不论购买何种类型的充电宝,都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电量第二。
本文来自“等夏天等秋天”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9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