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没有语文课呢,为什么
当然跟高中不一样了,高中是基础,大学是"专业".
如果不是专业学文学或是语言的都不强制的,就像高等数学一样,也不是所有专业都要求的.
不过一般大学会开选修课,叫"大学语文".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向这样.人文教育是该从儿童抓起的,不是到了大学才培养.
大学学语文吗?
大学有一门课程是大学语文。
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在过去,大学语文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历史沿革
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国文科为高等学堂必修课,大学堂“随意科”(选修课)。
191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亦规定国文为预科必修课。
1929年,民国教育部再次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为“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学国文逐渐演变成“大一国文”。
1952年,国内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
1978年,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并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重新编定了大学语文教材。其后几年里,国内部分高校也相继恢复大学语文教学,并设为必修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学语文
为什么专科中医学不上语文
不是没有大学语文课,语文课在高中的时候是主要的学习科目
,而在大学则是属于公共科目,有的专业会学习大学语文,有的专业则不需要学习大学语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相反,大学语文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不错的科目。但是很多大学十分重视语文公共课建设,开有《大学语文》,写作课等,在大学期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质。
为什么现代国内大部分大学不开大学语文或者国学课?
并不是这样的,大学语文现在在大学里面都是有的。是之前没有,很早就恢复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
苏步青教授1978年发表任复旦大学校长宣言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1978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徐中玉刚刚摘掉“右派”帽子,匡亚明主动和他联系,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后来他在这本教材的序里说:“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陈垣先生在辅仁大学时,亲自抓全校一年级国文教学并带头上课。当时有的理科学生不认真学习大一国文,先生曾亲自动员,提出理科学生若缺乏较深的国文知识,缺乏文字表达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无法通顺表达出来。
陈垣先生常谓不能教国文,如何教历史?国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读史书?他亲自教大一国文和中国史学文选课,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虽声望日隆,年事日高,还坚持不懈。
温儒敏
我认为“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
同时,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做读写训练。我不太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它是一门综合课。——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本文来自“四月释梦”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sk/4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