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学院茅以升班是什么意思(唐山学院茅以升班打人事件)

关于茅以升的事情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茅以升的背景资料谁知道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1982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

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茅以升的故事

一、出生于水利世家

茅以升的祖父叫茅谦,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水利专家。生前写的《水利刍议》一书,至今还珍藏在北京图书馆。他一生饱览祖国山河,思想激进,致力于兴办学堂,创建报社,除了《水利刍议》,并着有《肺山文集》、《肺山诗存》等书。

当祖父目睹清政府腐败,割地赔款时,十分痛心,却又无力改变,终日寄情于诗酒。茅以升的出世使他在孙辈身上寄予了十分美好的愿望。

于是怎样为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摆在祖父的面前:是待在镇江还是迁移别处?确定搬迁又迁到哪里?祖父反复考虑,最后决定搬迁到文化教育非常发达的南京。

家迁到南京以后,茅以升开始进入学堂学习,他读书更刻苦了,吃晚饭时候,茅以升不见了,一家人都着急,大家分头连喊带找,也没发现人影。

后来,祖父发现阁楼里有一丝微弱的灯光,上去一看,茅以升正在阁楼里聚精会神地阅读古文呢!祖父很高兴,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还夸奖了他,并且允诺:“等放假的时候我来好好教你。”

为了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早上就站在河边背诵古诗、古文。河面上,风帆往来,渔歌阵阵,他却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海洋里。

天长日久,茅以升不仅背熟了许多古诗、古文,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祖父用毛笔抄写古文,茅以升站在一旁默记。等祖父搁下毛笔,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茅以升不仅能够熟背古诗、古文,而且还不畏枯燥,能够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把圆周率的近似值写到小数点后面100位,就决定背诵这些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

于是,他一节一节地来记这一长串数: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很难记,但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到几十位,直到100位,他硬是熟练地背了下来。

在他八十高寿时,他还能奇迹般地背诵少年时代记下的这100位数字。童年时代受祖父的影响,茅以升养成了许多学习上的好习惯。

二、“走马灯”的奥妙

一年过元宵节 ,祖父送给茅以升一只“走马灯”。起初茅以升看到这灯时,只是觉得好玩,看着看着他感到很奇怪:“这个‘灯’真的会走呀!”

通过仔细观察,他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于是从家里又找来一支蜡烛放在轮子上,点燃后,“走马灯”果真转得更快了,“实验”的成功,使他心花怒放。

长大后的茅以升曾回忆说:“就是祖父给我买的那盏‘走马灯’,使我感到世界上奥妙之事实在太多,要发现这些奥妙就要探索。”从此,茅以升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探索世界上无穷无尽奥妙的探索者。

三、三叔送的生日礼物

在茅以升的父辈中,还有一个人令他难忘,这人就是他三叔。

在茅以升10岁生日那天,三叔从衣兜里拿出一本没有着色的世界地图册,并叮嘱道:“你好好看一看这本书吧!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偌大的世界呢!”茅以升接过三叔的地图册,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一本世界地图册,只要一翻开就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的全貌。那么广袤无垠的土地和海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握在了手中,真是不可思议。

在茅以升的心中,众多的礼物,唯有三叔的这份礼物最珍贵。就是三叔的这本地图册,使年幼的茅以升大开眼界,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全国各地去看一看,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

三叔送的这本地图册不仅打开了少年茅以升的视野,而且让他最初开始了解整个世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

四、锻炼强健体魄

少年时代的茅以升十分热衷晨跑、打篮球等健身活动,尤喜欢在广阔的场地上踢足球。作为一名足球队员,他经常参加激烈的足球比赛。当他身着足球运动服时,威风凛凛,神气十足。

他在踢前锋时,跑动灵活,时而迂回,时而穿插,经常到对方门前,抬脚劲射,破门得分,成为学校足球队离不开的“射门猛将”。

不久,茅以升刚进唐山路矿学堂,一场严重感冒并发扁桃腺炎曾使他几天卧床不起。病愈之后,他突然发现洗冷水浴同运动一样,能强健体魄。

于是每天晨起,他坚持用冷水洗脸,以改善和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尤以隆冬,用冷水洗脸后,一股股暖流遍布满脸和双手,他认为不仅锻炼了抗寒能力,更磨炼了意志。午后,他也仍用冷水浴身,长年累月,茅以升让皮肤在冷水的按摩中,饱享健康的快乐。

至此以后,几十年来,他很少再患感冒。每天坚持进行的冷水浴,为他在几十年的科研、教学、写作、社会活动等工作,带来了旺盛的精力。

五、端午节的悲剧

在茅以升的家乡,每年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在秦淮河上举行龙舟竞赛。有一次当人们正兴高采烈地观看比赛时,桥突然坍塌,许多人掉到河里,人员伤亡不少。

这件事让茅以升万分痛苦,随之一连串的想法在他脑海里翻滚:桥为什么会坍塌?能不能造一座承载压力大而又长期不塌的桥呢?正是秦淮河上这座桥的坍塌,使少年时代的茅以升下定决心。

将来上大学一定要攻读土木工程专业,一定为造出永不坍塌的桥梁,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从此,茅以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开始了向桥梁事业高峰的艰难跋涉。

茅以升的评价

话剧《茅以升》是由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自创、自演的一部八幕大型励志话剧。该剧从学生话剧团在排演茅以升题材的话剧时的情景接入,通过展现剧中人物、现代青年、交大学子苏梓墨等的追梦之旅,用历史穿越手法,再现了茅以升先生在求学路上所作出的“选择”,同时,受到茅以升事迹感染的当今学子也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选择着……

该话剧分为近代、现代两部分,前者以茅以升为中心展开,后者以苏梓墨等的故事为重点。

近代部分主要讲述了茅以升在唐山路矿学堂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胜利前夕,山河破碎,雨打浮萍。眼见着上位者昏庸懦弱,祖国任那夷人欺凌,茅以升不愿做那种不闻窗外事,安心读圣贤书的人,而愿效仿班超,弃笔从戎,以热血荐轩辕。只是退学之事遭到家中母亲极力反对,在退学救国与继续攻读的分岔口前,茅以升陷入了沉思。与茅以升先生有着相同疑惑的当代交大学子苏梓墨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怎样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家境贫寒的他希望通过退学减轻父母的压力。最后茅以升先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假以时日,必当还以科技之力,驱除鞑虏,复我中华。”的精神打动了苏梓墨,使他改变了原有的选择。

剧中执着于用知识报效祖国的茅以升、追逐自己心中美景的苏梓墨、想要做自己的辛蓝、默默喜欢着辛蓝的林锦同几个人物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选择着,舍弃着,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历练。正如苏梓墨所说:“我还去了很多地方,桥梁的建筑工地,高铁的施工现场……在很多地方,我都遇见了我们交大的校友!他们捧着蓝图,调度着现场,在一道道天堑上建起了飞虹,将一座座城市连接了起来!我和工人们一起插线、拧螺钉……看着工程师们攻克难关。那时,我才意识到,先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往复的轮回中不断前进。彼时唐院,年轻热血的茅以升先生站在了退学救国和继续攻读的分岔路口前,踟蹰犹豫。此间交大,家境贫寒的苏梓墨也在为同一个抉择而心事重重。他们将会何去何从?

诗人说,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选择墨守成规的生活似乎要容易多了,这条路早已被前人踏平,只要遵循着他们的经验几乎就是一马平川。但,我们总羡慕着那些敢于挣脱桎梏的人,他们是扑火的飞蛾,是逐日的夸父。勇敢给予了他们最炽热的光芒。相隔一个世纪,茅以升先生与辛蓝、林锦同,他们在相同的问题面前,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世间难得双全法。如果说,学会割舍、学会放弃才算作成熟的开始。那么,这个世界未免有些太过残忍。当梦想与现实相撞,在巨大的代价面前,茅以升先生和白小茹,是选择为了一己之私坚守梦想,还是出于道义放弃自己的呕心沥血?或者说,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相信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定则?

《茅以升》,人生永远是一道选择题。这部关于青春的话剧想告诉我们:走自己想走的,选自己想选的。话剧《茅以升》排演的意义在于用茅以升的故事激励、引导大家为梦想而奋斗,今后西南交通大学也将会把它努力推向校外进行演出,弘扬交大精神。

本文来自“这条河叫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sk/49184.html

上一篇 2022-08-05 23:38:53
下一篇 2022-08-06 11:22: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