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再也不跟家里联系会怎么样
我也经常这样想。如果是主动的 你父母会报警说你失踪了。
然后要是找到你以后 你还是据不和家里联系 那么你可能构成遗弃罪
面临更高刑期5年的处罚。
哪些家庭出身的孩子,上大学后便不再和父母联络?
每到法定节假日,单位里必然大包小包堆满整面墙,为的就是下班后立刻赶往各大交通站,早早回家陪父母过个节。对比大家的积极主动,文文大概是最无动于衷的一个,甚至会主动提出替我们值班,毕竟三倍工资呢。
这次也一样,大家都拉着箱子下班时,只有文文一身轻松,明显是不打算回家。
在我询问她原因的时候,文文才告诉我,她从上大学开始就不再回家了,不到春节,不想热闹。倒不是父母如何苛待她,只是有些成长经历注定孩子更加自立,也意味着不需要来自家人的联络。举例来说,以下家庭出身的孩子,上大学后便不再与父母联络了,理由现实又扎心。中了的及时纠正,别到二三十年后再抱怨孩子白眼儿狼。
父母特别强势的家庭
以文文为例,她的父亲属于性格比较强势的类型,在家属于一言堂,说一不二,其他家庭成员没有置喙的余地。从小到大,文文对家庭氛围的感知就两个字:压抑。其实从孩子两岁开始,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鼓励孩子表达自我。但在文文家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无论是她还是哥哥,表达自我需求的后果就是被父亲强行打压。
于是,文文上大学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城市,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本地,跟家里的联络降到更低,但每月会往家里寄钱。对文文来说,只要不与父母相处,那两代人的关系就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一旦回家,就意味着她要回到小时候的无助中。
父母喜欢吵架的家庭
这是很多孩子长大后不愿回家的主因,有些家庭的大人不懂得气氛平和对孩子有多重要,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夫妻之间争吵不断,这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童年阴影。小时候没办法逃离的孩子,在有能力的时候就会头也不回地离开。
说白了,没有人愿意活在戾气当中,当大人三天一吵、两天一闹时,这个家对孩子来说便不再温暖,更不必说留下了。谁愿意身陷负面情绪呢?
忽略情感交流的家庭
中国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习惯了“上位者”的角度,比起鼓励沟通,更喜欢用大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表面上没什么,实际上早已触犯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
事实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若是不沟通交流,就很难明白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拉越深,孩子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等到长大成人,孩子发现父母不在身边更舒服时,就会果断离开家庭,奔向快乐。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大学以后就减少和家长的联系了?
许多父母都是觉得:小的时候总嫌孩子粘人,但是孩子的年纪越大,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而这儿并不单纯性的指身体的间距,是心与心的距离好像变远了。
孩子从咿呀学语到咿呀学语,父母全是她们最信赖的人,每日都是有聊不完的话。但是渐渐地的,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越来越低,有的情况下乃至“相顾无言”。
等她们上高校以后,孩子更好像“出了铁笼的鸟儿”,除开要生活费用的情况下会积极地联络家中,平常就好像消失了一样,连父母的信息有时都是会隔大半天再回。
刚进到高校的孩子离开普通高中忙碌的学习压力,心理状态上被库存积压已久的叛逆逐渐暴发出去。应对父母的管教和絮叨,她们逐渐学会了抵抗。并且,读大学以后逐渐离开家一个人生活,孩子们感觉“山高皇帝远”,能够 自身为自己作主,品尝到久违了的“随意”的味道,因此不愿意再被父母不足为训。
进到高校的孩子大多数早已满了十八周岁,是成人了。并且离开家日常生活也会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到,自身早已是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因此她们并不愿让在家里的父母给自己担忧,逐渐隐藏自己的不高兴,对父母避重就轻。
校园里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有意思,这种都比听父母絮叨开心得多。高校的学习任务相对性于普通高中而言或是很轻轻松松的,孩子们有很多的时间参加院校的各种各样社团活动和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这种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比父母老调重弹的絮叨更有意思,因此许多在校大学生当然会把重心点放到院校,而有关这一点,父母们的内心得了解才行。
为什么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很少跟父母联系了?
首先,孩子到了大学后,他交了新朋友,过着丰富的生活。一些孩子在参加高考时会选择离家很远的学校。那时,他们选择学校的想法可能是尽可能远离家乡。毕竟,在同一个地方呆十多年真的很无聊,他们也渴望去一个遥远的城市,看看那里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新朋友,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然而我仍然和这些朋友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一开始我可能会想家,但在大学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完全融入了那种生活。当一个孩子在学校很开心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每天给他的父母打电话。如果孩子属于这种情况,他的父母应该更幸福。毕竟,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这肯定是他父母所期望的。
第二,大学生活非常繁忙。特别是,一些刚开始上学的新大学生每天都要忙于各种事情,包括军训、填写表格、开会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每天都很忙,即使他们是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参加学生会,每天负责各种工作,也可能每天忙于学习和准备各种考试。然而,忙碌不是原因。花十分钟打电话回家仍然可以。他们可能太专注于做事情,忙得忘不了。当然,父母也可以打电话问他们的孩子怎么样,他们是否真的很忙。如果孩子真的很忙,父母也应该体谅一些孩子。
第三,考上大学后忙着玩。事实上这种情况确实是一些家长不想看到的,大学毕业后,孩子们正式脱离了父母的监管。一些孩子觉得他们完全自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然而,有些孩子每天过着未经审查的生活,整天呆在网吧里玩游戏,甚至不去上课,更不用说打电话回家了。有可能一半以上的时间可以24小时在电脑前玩游戏,有时甚至连食物都被忽略了。如果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就是这种情况,他们肯定会很难过。学期结束后,这些孩子经常很容易失去学业,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太久。如果你能在学期初通过补考,那就好了。如果你失败了,你甚至可能得不到学位证书。这时,来之不易的学费被免费支付,最后甚至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在孩子不主动联系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主动给孩子打几个电话,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生活得怎么样?家长其实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
大学生不给自己的父母联系就是对父母冷漠吗?
大学生不给自己父母联系就是冷漠,是不孝,父母培养你不容易,不是你的提款机,用的时候想起他们,不用的时候不闻不问。
为何孩子去外地上学后,就不爱给父母打电话了?
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脱离了高中“早五晚十”的学习生活,没有了父母无时无刻的管束,对一切都感到新奇。面对崭新的生活,孩子的内心是激动的,他们时不时会跟家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心情。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电话变少了,交流变少了,生活分享也渐渐变成了敷衍,最后除了要钱,几乎很少会和家长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云老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了剖析,接下来,云老师带大家了解一下孩子大学后不主动联系父母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孩子上大学后为什么不再主动联系父母了?
首先,大学学习压力大。相对于高中来讲,大学的课程安排并不是很紧凑,有时候可能都没有课,有时候可能是满课。基于这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大学就是在“混日子”,就是在“玩”。当然,不排除一些学生贪玩,但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如此。
大学的学习,老师教的只是表面,而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更深层次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而且,大学需要考的证、需要过的考试有很多,无论哪一个都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所当然很少有时间联系家长。
其次,大学社交圈的扩大。大学,从一个层面上讲,就是一个小社会。五湖四海的同学、不同性格的舍友、不同专业的工作伙伴,无论是同学关系、宿舍关系还是工作关系,都需要他们进行经营。大学社交圈的扩大,就意味着孩子们需要游走于各种关系之中,需要跟各种人打交道。自然而然,孩子跟其他人的沟通越多,孩子跟父母交流的机会越少。
其三,孩子学会了体谅。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在他们看来,一些事他们可以自己来处理,一些负面的情绪他们可以自己来消化。孩子们懂得父母的不易,学会了体谅父母,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他们也不会和父母讲,这就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孩子们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性格,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久而久之,那些一直给父母“添麻烦”的孩子成为了很少和父母沟通的成年人。
面对这种现象,家长该怎么做?
首先,要体谅孩子的心理,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不联系自己。很多家长很“孩子心性”,他们不希望孩子长大,一旦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他们会很烦躁,甚至责怪孩子。家长要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趋势,一味地控制孩子很容易起到反面的效果,甚至让孩子更加地厌烦。学会体谅孩子,理解孩子的不容易,这更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其次,和孩子约定时间交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白天生活很繁忙,从课程学习到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这些时候,孩子是不方便聊天的。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比如每个周末的晚上等,或其他孩子空闲的时间。
本文来自“四月释梦”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sk/5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