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现在渔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什么是甲骨文它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甲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2、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
3、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4、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5、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6、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7、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8、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9、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10、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11、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12、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13、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14、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15、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16、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17、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18、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
19、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后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20、 甲骨文字大体上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文字风格衍变可以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
21、董作宾据殷代卜辞,把占卜人群,分为五个时期。
22、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溯时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
23、自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
24、 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表作。
25、此类大字是用大力刻凿而成的,笔划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
26、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极为精彩。
27、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时代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
28、其书家有韦、永、宾。
29、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
30、祖甲、祖庚是继承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
31、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32、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时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
33、此期书者,皆未署。
34、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卜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这一时期新兴的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
35、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36、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
37、理由是: 占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工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乍变,制作一新。
38、其书家有泳、黄。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3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