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他被史书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并作为中华民族圣贤入祀孔庙。先生之所以称“船山”,不只是因为长期隐居湖南衡阳县石船山一带,更因为先生钟情于石船山,乃至于人与山合,用先生晚年所作《船山记》中的话来讲:“此吾山也!”
在王夫之看来“政统”和“道统”,实际上就是政权和治权的分离。政权在皇帝手里,治权在儒家官僚手里。文人士大夫借助皇帝的力量去推行“道统”的理想,皇帝则借助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保持“政统”的合法性和稳定持续性。
这二者谁也离不了谁,两者配合良好时就天下大治,两者矛盾对立时就天下纷争四起,甚至走向混乱,走向改朝换代。
从王夫之在书中的评论来看,他所反思的明朝皇帝的“政统”是元亡后明朝创立者四分五裂的征服结果,这个结果是合乎传统法的,稳定的,可以效忠值得效忠的。
明朝文人士大夫的“道统”继承上也聊胜于元,从非我族类的蒙古人治下,儒家之“道”权的复兴和“统”权的回归都是儒家文人们努力奋斗的结果。但为什么出现亡朝的局面?这又要回归一开始的论点,亦即王夫之强调的六个字:“有治人,无治法。”
就是说,明朝后期在“有治人”上出了问题,“政统”拥有者和“道统”实行者都出现了人不对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后期一些个皇帝人不对头,还有一些文人官僚更不对头,首当其冲的就是张居正。按照王夫之的观点来看,明亡朝的结局简直就是张居正一手造成的。
抛开情绪,王夫之仅仅只须往前再迈半步,就进入了近代政治的精神。通过对一千多年王朝历史的批判和反思,更由于他由于亲身经历了朝代更替的皇帝家族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痛苦,他努力思索有否摆脱朝代更替的可能。他实际只须往前再迈半步,就能意识到要依靠“法治”,而不能依靠“人治”。
人是寿命短暂的,再理解“政统”涵义再明智的皇帝会老糊涂,再具备“道统”精神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文人官僚也会老会死。不能寄希望于个别特殊的人身上,而要寄希望于可长期得到遵守的一般制度上。
本文来自“月熙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