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军首次对全体军队干部进行授衔,共有六十余万人获得少尉以上军衔。其中,有806人获得少将军衔。
从获得少将军衔的将军级别来看,除一名副兵团级、四名准兵团级将军因各种原因授少将军衔外,其他将军均为军级和师级干部,绝大多数为正军、副军、和准军级干部。只有125名正师级干部因各种原因高授少将军衔。
从论资排辈的角度看,少将要想继续高升副国级,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到80年代,许多上将都只能担任大军区正职。
可是,也有五名非常优秀的少将,在日后进步非常快,成为副国级以上干部。
首先说说起义将领——邓兆祥。
邓兆祥,1903年出生于广东高要。1914年进入黄埔海军学校就读,毕业后相继在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鱼雷枪炮学校学习,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接受过完整海军教育的军官。走出校门后,邓兆祥先后到渤海舰队和后来的东北海军第一战队、国军第四舰队工作,从见习生升任少校副舰长。
1930年,国民党海军部选派留学生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邓兆祥第一个报名,从16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但当他来到海军部报到时,才得知军官名额已被走后门的人占满了,他只能以见习生的身份出国留学。
在英国,邓兆祥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恰逢抗战爆发,国军海军早已损失殆尽,邓兆祥只能以少校军衔担任海军水雷营营长。1942年调任迁到福建的马尾海军学校训育处主任。
香港沦陷前,粤海军将6艘港湾巡逻艇委托给港英当局代为保管,结果在日军侵占香港前全部丢失。抗战胜利后,英国政府为了抵偿这6艘巡逻艇,将Aurora号移交国府,国府将其改名为“重庆号”,邓兆祥被任命为舰长。
邓兆祥学习海军是为了抵御外侮,内心其实不愿意打内战。1949年2月25日毅然跟随舰上进步官兵和地下党员起义,将军舰开到了解放区。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
建国后,邓兆祥历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1983年6月起连续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更为难得的是,1996年,邓兆祥以93岁的高龄登上西沙群岛,探望慰问守岛官兵。
再说说红二十五军中的“红小鬼”刘华清。
刘华清,湖北黄安人,11岁时参加黄麻起义,成为村儿童团团长、乡苏维埃通讯员、少共黄安二区区委书记,1931年参加红军,之后一直从事宣传和政工工作。在红二十五军中历任及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交通队指导员、秘书科科长。
1934年11月,刘华清参加了红25军长征,一个人兼任军政治部组织、宣传、文印科科长,在独树镇战斗中表现英勇,腿受伤不下火线,战后拒绝留在老乡家养病,拉着马尾继续行军。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和陕北红军合建红十五军团,刘华清任军团政治部敌工部科长、红78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31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援西军机要科科长等职。
在陕北期间,刘华清最知名的功绩就是采用鄂豫皖地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成歌曲,传唱至今。
抗战期间,刘华清任386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教科科长、供给部政治部主任,在百团大战中加班加点从事军工生产,有力保障了前线需要。
为了适应游击战和反扫荡需要,129师司令部机关精简,刘华清先后转战冀南、平原和冀鲁豫军区,参加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六旅政委,在羊山集战役中正确判断敌情,带领部队率先突破宋瑞珂的防线,荣立大功一次。1949年起任11军政治部主任、二野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52年,刘华清调到海军工作,任大连海军学校党委书记、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恰好和邓兆祥是同事。1954年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校留学,以优异成绩毕业。
回国后,刘华清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海军司令员、军委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到90年代跻身常委行列,成为正国级。
第三个说说在70年代初期比较出名的将领——李德生。
李德生,河南新县人,1928年6月参加革命,成为家乡童子团团长,1930年2月参加红军,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和川陕,从战士一路升到红四军十师连指导员。
抗战时期,李德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和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团长。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
1942年5月,日伪军两万五千人扫荡太行根据地,李德生率一个营成功掩护了八路军总部机关和129师机关突围。1945年1月主动请缨,率30团攻打日军马坊据点,进宫前还化装成农民进据点侦察,随后率82名突击队员一举端掉该据点,击毙日军30人。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3纵队7旅19团团长、6纵17旅旅长,在淮海战役中奋勇拼杀,攻占了双堆集东侧核心阵地。1949年2月任12军35师师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西南剿匪等人物。1951年3月入朝作战,最知名的就是在上甘岭战役中,李德生于第二阶段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发起了三次大规模攻势,恢复了全部阵地,赢得最后胜利。
回国后,李德生历任12军军长、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九大时被选为局候补委员,十届一中全会上跻身常委行列,并任中央副主席。1973年12月之后调到沈阳军区任司令员,1985年任国防大学政委。
第四个说说空军出身的开国少将张廷发。
张廷发,福建沙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从红五军团十三师战士一直升到团通信主任。抵达陕北后任红三十一军司令部作战股股长。抗战时期任386旅司令部参谋、东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作战科科长、12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七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夏,日军派出精干力量组建益子挺进队,负责捕捉八路总部机关。6月,益子挺进队袭击涉县129师司令部,担任129师作战科科长的张廷发临危受命,率一个警卫连从总部转移的相反方向打过去,并虚张声势,果然让益子挺进队误以为他带的队伍就是总部机关。接着,张廷发带着警卫连和日军在太行山区周旋三天三夜,没伤一人,全身而退。
解放战争时期,张廷发任中野六纵参谋长,是王疯子打仗的得力助手。中野跃进大别山时,张廷发又一次临危受命,带三个团到桐柏打游击,发展根据地。张廷发自己带一个团和国军周旋,抓住有利时机打伏击战、运动战,其他两个团则分散到地方建立政权。结果张廷发创立的桐柏三分区有三个最: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
1949年2月,张廷发任11军副军长,1953年,11军成建制转为空5军,张廷发调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1958年升任空军参谋长,后又晋升为空军副司令员。在四野干部林立的空军系统,二野出身的将领能做到参谋长和副司令员的高位,是非常罕见的。
1977年,张廷发任空军司令员、军委常委,并在十一大入局成为委员,十二大连任局委员。
最后说说最出名的少将——汪少将。
汪少将,江西弋阳人,早年参加方志敏的红十军,从战士一路升到营青年干事。红十军进入中央苏区后,汪少将进入彭刘杨步兵学校学习,后留校任学员队指导员。长征时担任干部团连指导员。到达陕北后,汪少将调到医院工作,任第二野战医院政委。
抗战时期,汪少将担任延长卫戍司令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军医院副院长兼政治委员。抗战胜利后调到社会部工作,任二室主任。1947年,国军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中央转战陕北,汪少将任办公厅警卫处长,率少量警卫部队承担繁重的保卫工作。在王家湾以两个连的兵力阻击国军一个团,为前委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建国后,汪少将任公安部八局副局长、九局局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1977年8月至1980年2月跻身常委。
本文来自“月熙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