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议论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议论文素材)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是谓境界。(按照庄子的说法,境界就是随着意境意会,不能用语言文字来形容)

——《庄子·天道》

在中国的众多学者中,唯有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把人生之境界上升到了一种美学和诗学层面。为何如此说呢?王国维为何被后世学者极其推崇并长期学习和效仿呢?就连诗学界女泰斗人物叶嘉莹都对其赞赏有加。

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这个话题——诗学中的人生之境界!(备注,此文最好让30岁以上的人多看多读,你给小孩或阅历太少的人切磋或探讨这些,他是看不懂,也无法沟通的。)

何为境界?

百度百科释义: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或说法。

在国学大师王国维那里,所谓 的“境界”,是诗人对生活、诗词、自然之美的一种独具慧眼的发现与改造。王国维则将这种境界理解上升为四组相互对应的美学关系范畴——虚实关系,出入关系,渐顿关系,显隐关系。纵观中国诗歌历史,恐怕也只有王国维能做到这一点,即把诗歌中的美学与人生中的境界对应,并精准深刻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维。

1,虚实

人生有虚,就有实。有实,就有虚,虚虚实实,即为生活。

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充分揭示了万物从无中来、然后幻化出众多有、最后又归于无的宇宙生命之奥秘。

同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的这一观点指出,诗歌写作境界的方式有“写境”和“造境”两种。写境重写实,合乎自然而偏于赋体,即实事求是,但又必定有所虚构,则又邻于理想,于是赋与兴相结合。“造境”重理想,偏于比体,即因寄所托,又“必从自然之法则”,于是比中有赋,比与兴结合。实际上就是虚实结合,人生同样如此。

2,出入

人生,来来往往,有出有入。出出入入,入入出出,即为人生。通过在自然中的一“出” 和 一“入” ,我们可以观察到自我之人生。

对此,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国维给出的途径是:用“胸中洞然无物”的“我”去苦心寻求与突破那个“物”的美的内在规律。“出乎其外”指诗人的“自我”主宰外物。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把创作对象本身的美加以升华,使之与人的某种风致自然协调,使人观后有种似而非似的感觉,这就是理想的诗词的最高境界,就如同姜夔的性格“野云出入,来去无痕”。

3,顿渐

佛家讲,人生有顿悟和渐悟,至于如何顿悟和渐悟,何时顿悟和渐悟,要看各自的具体情境和心智层级。

王国维在诗歌的“三重境界”中讲,前两个境界是“渐”,是渐悟,是逐渐的深入、升华之过程,是一种量变。而只有第三个境界是“顿”,是顿悟。在山穷水尽、千呼万唤中,你一直寻找之人终于出现,这是一种人生的质变和超越,你完成了从此岸到彼岸的飞升。

“渐”是对理想的无比执着,以及异常艰辛的生活实践或艺术实践。实现“顿”的飞跃,才是通往由理性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程。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种运动过程,不经过质的飞跃,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渐悟到顿悟,是一种人生境界之美的达成,是从具体美到抽象美,从一般美到纯粹美的圆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发现生命的纯粹之美。

4,显隐

人生有些事物是显性的,而有些是隐性的,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更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尤其是人灵魂中所隐藏的,人性中所隐秘的。弗洛伊德很早就说过,人有意识(显性)、无意识和潜意识(隐性)之分。在此,哲学诗画推荐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导论》。

王国维的显与隐之人生,出自于他的艺术直观,他认为人的境界认知是第二自然,其中有显性,也有隐性。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不会直白的表达思想和情感,而是非常隐约甚至隐晦的描写,比如周邦彦和温庭筠的部分诗词。但“隐”用多了也不好,其洒脱的境界是出不来的,而作为艺术本质的“自由”也不得体现。“显”则境界全出,将主体、自然以及理想结合为一体,充分地展示客体的内在本性,同时也表达出主体当时的内心所思。

显和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行,都不能成其为完好。把握好显与隐的关系,是诗歌构造境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生之境界的重要之表现。

诗词悟出的人生三境界

《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通过诗词悟出的三重境界,正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三种真实写照,下面是哲学诗画的具体解析,如有不对之处,真诚希望提出并指正: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主体与客体接触、认识,并加以融汇、转化的初级阶段。昨夜、西风、碧树、高楼、远处的道路,这是客体,主体即我。

人生的开始,以客体为主,我们处于不断的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主体更多的是参与和体会,并不会过多的创造和改变。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到中年,开始明白了很多事情的意义,变得憔悴和伤感,但是不后悔。这点是很难的,因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为了一件事矢志不移,从不后悔。

主体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混合交织的层级,从对个别事物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一种唯美认知,即为了心中所爱,为了理想目标,甘愿付出和牺牲。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山仍是山,但是这山这认知已经经过了大浪之淘洗,经历了人世之沉浮,以及情感上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考验。认识主体已经可以从生活的纷然杂呈的表象,意象转变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顿悟了,看开了,一切也都放下和通透了,生命至此变得澄明清澈,我们的人生完成了从渐变到顿悟的飞升,彻底从充满着庸俗和琐碎之事的具体世界,走向了无我、无情、无相的至高之自由世界。

本文来自“四月释梦”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5772.html

上一篇 2022-12-13 01:09:14
下一篇 2022-12-13 04:10:29

相关推荐

  • 人生八苦是哪八苦和七难(佛家讲人生八苦是哪八苦)

    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世间无一人可以逃脱。 第一种苦,叫生苦。 婴儿出世之时,受尽挤压之苦,像是有两座山把他夹住了,硬在这两座山中间钻出来。 离开舒适的羊水,暴露在空气和陌生的环境中

    2023-05-19 08:55:04
    197
  • 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人生八苦爱别离)(爱别离怨长久小说免费阅读)

    佛经里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每个凡人都不可避免,以出生作为起点,贯穿生命的始终。 古往今来,无论王侯将相还是百姓。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从这些苦中逃离。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个。究其原因,人的本质无非就是欲望

    2023-05-08 21:27:19
    170
  • 人生格言励志经典短句(人生格言励志短句10字)

    1、那些即使遇到了相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徘徊的人走的快。 3、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4、岁月从来不曾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背负枷锁,含泪前行。也许是父母,也许

    2023-04-25 22:56:09
    322
  •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感悟高考作文)

    点击题目下方诗词天地,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他提出著名的“人间三境

    2023-04-23 13:52:34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