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说起端午节粽子的起源,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汨罗江后,楚国百姓怕鱼吃了他的尸身,所以赶紧把饭团等食物扔进江里,由此发展成了棕子。
当然,屈原投江无声无息,想必动静不大,所谓百姓投饭团之类无从考证。
事实上,往江里投粽子的说法,其最早出处还要等到200年后,也就是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的: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按此说法,楚国人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以楝叶绿丝包裹饭团(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由此有了粽子的形制。
至于“粽”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粽”字本作“糉”,意为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读zong)。
如此看来,粽子大概在汉朝才出现,而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则还要等到晋朝。从字源意义和时间顺序上看,说粽子的出现是为了纪念屈原,恐怕不太可信。
大体而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关,如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重阳吃重阳糕等,一路吃吃吃,由此或许可以看出,古时人们食物是如何缺乏的吧?
粽子古称角黍,“角”字好理解,粽子四只角。至于“黍”字,又称“糜子”,是一种带粘性的黄米,这和我们现在包粽子用的糯米倒是接近的。
据个人的了解,端午、重阳两节在南北方差异颇大,似乎南方不太过重阳节,而北方很多地方也不过端午节。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南北方的气候作物乃至风土人情颇有关系,而端午的几个习俗其实是南方才有的东西。
毕竟,赛龙舟必须有江有河,而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北方很少听说;至于吃粽子,那种植的得是稻米(糯米),而北方通常是种小麦的。
说起南方粽子,各地的包法其实很不一样,譬如我们江西通常是四角尖锥形的小粽子,看起来十分新鲜而灵巧。
包粽子也很有讲究,先要采集新鲜粽叶洗净晾干,接着找做蒲扇用的棕榈叶,去筋留叶并拆成几十条细绳,这个是用来绑粽子的,通常粽子包好后,一提溜就是几十个。
包粽子的糯米,一般都要提前洗净泡好(一天或是两天),然后把水滤尽开始包,这是个集体活动,婆婆媳妇小姑,所有家庭女眷都要参与的。
包粽子本身并不难,就是包扎时一定要紧而不能松,否则一煮全撒其他粽子上了。所以,有经验的主妇在将粽子下锅前都是要仔细检查一遍。
江西的粽子通常只是糯米,吃起来味淡而清香,因为个头小,吃个七八个也不觉得腻,但略显清淡,现在有些地方也学嘉兴粽子,往里面放大肉、火腿、咸蛋黄或红豆枣泥之类。
目前,各大城市卖得最好的莫过于嘉兴肉粽,其四角长条状,米用酱油染过,里面包一块煮熟的大肉,吃起来比较肥腻,吃上两个,完全可以充饥。
除了嘉庆肉粽外,比较出名的还有五芳斋粽子,这个是上海的名牌产品,网上都可以买到,但都是真空包装的那种。
总的来说,粽子这东西毕竟是糯米,吃多了不易消化,每次还是少吃为佳。
再补充几句:非但粽子,端午的竞渡、喝雄黄酒、插茱萸等,其实也与屈原无关。据宋代《岳阳风土记》中记载:
“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浙米为饭,以祀神及先祖。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端午竞渡的船是江边寺庙的,目的是禳灾、祀神与送瘟。
至于端午的种种禁忌,《荆楚岁时记》中所说: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这么看来,端午当天各种活动,其主要目的都是禳毒和祈福,真与屈原无关。
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夕、重阳、冬至、腊日等均和祭神祭祖或祈福有关,都不是为了纪念某个人,端午也不例外。
本文来自“等待是无言的情话”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