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迦陵
爬灰是啥意思,知道的就知道了,不知道的自行百度,这里不展开。
但是这个词的语源很可以说道说道
我前日看见一朋友分析“爬灰”的来源,引经据典,源头直指《礼记 曲礼》的“聚麀”。其推导的过程是倾向于将委婉语“聚麀”的“麀”字误认为“灰塵”的“塵”,继而引发为“爬灰”。这个问题要满足条件,“麀”转“塵”说得通,但是“聚”是如何变成“爬”的呢?字音不接近,字形也不像。这个说不通。
一般的讲法,爬灰来源于“扒锡”,传统中国祭祖大量烧纸钱金银锞纸象征钱财,而在现代工业发明之前,长期以来中国的金银锞纸是以锡箔为宗,浙江绍兴旧时有“锡半城”之称,绍兴的柯桥在纺织业起来之前,支柱产业之一就是造锡箔。解放前可谓行销天下,以后遗风尤存。一直到我到南洋读书,都在新加坡的纸扎香烛店里看见过旧式的绍兴产锡箔。
做“锡箔”有一道工序,在贴箔褙纸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旧的锡箔纸烧完的灰,相当于原汤化原食。我听以前收旧货的人讲,如果不用这个灰,新锡箔纸贴箔是贴不住的。所以我们江南地区,小时候听吆喝收废品“鸡毛、鸭毛、甲鱼壳、纸缸灰”是很常见的事情。一年到头清明、七月半、冬至、过年,四时祝享烧下来的纸缸灰,也能卖不少钱。奶奶卖了废品的钱,又买来新锡箔纸折元宝,一年又一年的循环。
那么 “扒”通“趴”,“锡”通“媳”;“扒锡箔灰”,就变成了“扒灰”,再通到“爬灰”。这里头都是隐喻的说法
那么可以对爬灰来源的两个说法进行比较,很明显:“聚麀”之说,很文绉绉,我敢讲,即便是今天,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能把这个“麀”字的字音读正确,说出它本来意义或出典的人,也是不多的。能把“爬灰”联系到“聚麀”的,也是古代读了五经的读书人。
但是“扒锡”之说,很市井,不识字的人也能明白,特别符合那种社会底层中年油腻的小市民心态,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小道消息风月传奇。这种谣言也好小道消息也好,它很有传播的生命力。
我们再用实例来对比看,考据“爬灰”典故引用最多的就是《红楼梦》。但这部书当中,“爬灰”和“聚麀”这两个典都用了。“爬灰”是从不识字的焦大嘴巴里出来的;“聚麀”一词则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贾琏)况知与贾珍、贾蓉素日有聚麀之诮,因而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属于陈述,这句子就是给读书识字有文化的人看的,所以在古代很明显,同样一件事情,读书人就会用“聚麀”来表示,不识字的小市民就会用“爬灰”来代指。我倾向于认为,虽然意义是接近的,但是其词源应该是独立发展的。就好比“马铃薯”和“洋芋”或“土豆”,指的都是potato,但它们的词源,应该都是不同地区各自独立发展的。
何况“爬灰”和“聚麀”,其实意义上是不一样的。我们拿所谓的“脏唐臭汉”举例子。“聚麀”的范围大,即包括了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而“爬灰”则只适用于唐玄宗李隆基。
所以,把“爬灰”的语源与“聚麀”直接挂钩,这是后世读书识字人的一厢情愿,可能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把很市井的背景拔高了。
本文来自“轻颦浅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6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