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歌仔戏的介绍 (闽南芗剧起源哪年?)

闽南歌仔戏的介绍 (闽南芗剧起源哪年?)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形成的闽南方言的汉族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汉族戏曲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流行于福建省龙溪、厦门、晋江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闽南的民间说唱“锦歌”和歌舞“车鼓弄”、“采茶仔”(采茶褒歌)传入台湾后,经过“歌仔调”、“歌仔阵”等几个阶段,发展形成“歌仔戏”。1芗剧928年,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来到闽南龙溪白礁(今属龙海县),回台时,经厦门作公演。由于语言相同,观众感到十分亲切,满城争看,歌仔戏从此盛行于闽南。抗日战争初期,歌仔戏被视为“亡国调”,遭到禁演。老艺人邵江海等从“锦歌”中再改编出一种“杂碎调”,并改进了大小哭调,吸收了民歌、山歌、褒歌和潮剧、高甲戏、京剧的部分曲调,创出了一套新的唱腔和伴奏曲牌,称为改良调,并把歌仔戏称为“改良戏”,重新进入城市,搬上舞台。他们编演了《六月飞霜》、《卢梦仙》、《安安寻母》等剧,在城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漳、泉各地业余改良戏班社不断涌现,有挖笋农民组织的“筍仔班”,卖豆花小贩组织的“豆花班”,麻袋工人组织的“布袋社”以及“水仙班”、“咸草班”等,一度发展至200多个。因其流行于龙溪芗江流域,1954年,定名为芗剧。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创作与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和福建厦门、漳州 、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于京剧。

歌仔戏是以流传于闽南的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台湾岛,是我国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中诞生于台湾的剧种。它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一部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台湾,经过数百年的孕育,终于创造出了“七字调”。“七字调”的产生标志着歌仔戏的诞生。 歌仔戏很快就传到厦门,并迅速传遍闽南和东南亚。世纪初厦门在台湾师傅戴水保等的传授下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二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随后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来到厦门。闽南演出,引起轰动,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了闽南。 抗日战争时期,闽南的邵江海等民间艺人,融合歌仔戏和闽南歌仔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新的艺术发展。 1948 年厦门都马歌仔戏剧团赴台演出并从此长留台湾。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到了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把“杂碎调”称为“都马调”,从此,杂碎调和七字调一起成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歌仔戏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它已经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的一条重要精神文化纽带。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36014.html

上一篇 2022-05-03 19:30:06
下一篇 2022-05-03 20:15: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