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调和豫西调都是豫剧中的经典调式,豫东调和豫西调,除了覆盖地不一样之外。两者更大的区别就在于主调式和唱腔风格不同。
豫东调的腔调,女声明快俏丽,男声高昂明朗。
豫西调的腔调,女声哀怨柔婉,男声苍凉悲壮。
现在的豫东调和豫西调已经不分地域了,说直白一点,用假嗓唱的是豫东调,大本嗓的是豫西调,可是像红先礼等的大段唱腔有时中间也用大本嗓,如《刘墉下南京》。豫东调的代表人物有唐喜成、刘忠河等。豫西调的代表人物有王二顺、王善普、李树建等。豫剧现代戏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都是豫东调和豫西调相结合,取长补短,只要曲调优美、旋律动听就好,你要不信,那你说说孟祥礼、贾文龙、任宏恩、杜启太等名家的调是啥调。
豫东调在以前又叫祥符调,后来才细分为豫东调、祥符调和沙河调三大流派的,在豫剧中豫东调是流传最广的唱法,经典剧目也多,特点是俏丽且高亢,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演员唱腔听起来是甜脆流畅的,男演员唱腔是粗狂激昂的,节奏是明快的,更大特点是花腔和高音多,代表人物有旦角马金凤大师、红脸唐玉成大师、黑脸李斯忠大师等,豫剧《穆桂英挂帅》里的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就是【豫东调二八板】,这段的高音全在更高潮的地方,很流畅不杂乱,听起来特别舒服。
马金凤大师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豫西调在以前又叫西府调,通常用在悲剧的剧目中,在豫剧中特点是深沉且委婉,用真嗓演唱,女演员唱腔起来是圆润悠扬的,男演员唱腔是悲壮刚劲的,节奏是平稳的,更大特点是花腔和高音少,代表人物有旦角崔兰田大师、老生王遂朝大师、生角周银聚周银聚等,豫剧《桃花庵》里的唱段“九尽春回杏花开”,就是【豫西调二八板】,这段是没有花腔的,很饱满不花哨,听起来特别上瘾。
崔兰田大师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的豫东调和豫西调互相融合,丰富了豫剧的唱腔音乐,豫剧崔兰田大师演的《对花枪》里就有豫东调的特点,而马金凤大师留下的《同根异果》的全剧录音里也有豫西调的元素,大家耳熟能详的《花木兰》“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也是【豫东调二八板】。
豫东调是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是以洛阳为中心,豫东调高亢一些,豫西委婉一些,刘忠河的就属豫东调,他的唱腔大多人挺喜欢的,他和黄爱菊合作的打金枝就很出名。豫剧新秀孙祥雨唱的就特别好听。
跟说话声调的后音一样,上调地就是豫东调,降调地就是豫西调。
豫东调和豫西调的区别就在于豫东调用上五音豫西调用下五音。豫东调比较善于表现高亢激昂的人物情绪,而豫西调最适合表现的是悲壮凄凉的人物情绪。豫东调多演清官连本戏如刘公案,豫西调多表现悲情人物如清风亭,申包胥站城楼等等。其他的专业知识不用讲,从这些方面最能提现出豫东调和豫西调的风格迴异。
豫剧始出豫北,称祥符调。因开封、洛阳为河南名城,剧团多聚于此二地,故分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向山东一带发展,而豫西调向陕西一带传播。民国时期,开封为河南省会;而日本入侵,常香玉等人迁入西安。
本文来自“宁七月”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3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