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开启“烧烤”模式,中央气象台连续20天发布高温预警,多地更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而且,这一波高温天气中,不仅是传统的几大“火炉”,东北、华北等地也高温不断。夏季纳凉圣地东北持续“蒸桑拿”,多个城市温度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京津冀等地更是毫不逊色。中央气象台预计,5号之后,北方地区高温天气才会结束。那么,持续高温到底是什么“惹的祸”?
听音频,更有料!
都是副热带高压惹的祸
这几天,“热”成了全国多地的关键字。传统“火炉”江浙沪前几天进入一年中最难熬的高温天气。
上海市民:自己走在地上就像走在烤炉上面一样,然后自己就变成了一堆肉排,会走的肉排,真的只差一撮孜然粉。
受台风“云雀”影响,江浙沪部分地区昨天到今天迎来短暂的雨水“洗礼”,赶走一些闷热。但雨水过后,又将进入“发烧”模式。对于南方人来说或许已经习惯的如此高温却意外“迷路”来到北方。近一周内,东北、京津冀等地的高温令北方人大呼:怎么感觉到了南方?
沈阳市民:这两天天气太热,一干活儿就一身汗,不干活儿还一身汗呢。
北京司机:早上七点就开空调,一直开到晚上收车。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5号前,京津冀、山东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辽宁大部、吉林中南部高温逐步发展,其中京津冀和辽宁等地高温持续天数可达3~5天。东北多地温度刷新历史记录。此轮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中国气象局工程师朱定真表示,从气象来看,仍然是副热带高压惹的祸。
朱定真:我国是季风性气候,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摆动,也就带动了雨区和高温区域的摆动。但是今年出现了相对比较异常的(现象):一个是在7月前期时副高比较强,而且西伸的比较近,所以在南方出了高温区域,但是到了下旬应该副热带高压区是缓慢的北抬,还应该盘踞在这个(南方)区域,可是它一下跳到了北方,也就把京津冀辽控制住了,所以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
除了早来的高温,闷热、湿度大、昼夜温差小也不是北方人惯常的夏季体感。华北地区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也不低,更低气温也多在26℃以上,天津还超过28℃。朱定真介绍,这是因为京津冀上空被副热带高压中心笼罩。
朱定真:实际上是同样的系统控制了南方北方,只不过副高的中央区域,也就是最强的下沉气流区现在偏北,控制着京津冀辽这一带。所以在它控制下就湿度大、风小、而且日夜温差小的闷热,比较难受的体感就表现出来了。
这样的天气还需再熬几天。从下周一开始,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将迎来明显降雨,高温天气将有效缓解。
麻省理工报告:华北平原可能因热浪不再宜居
当人们正忍受闷热高温天气炙烤之时,又一个听起来挺惊悚的消息出现。当地时间7月31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国际学术杂志《自然》的子刊上发布论文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CNN网站头条:热浪会让中国不再宜居吗?
具体来说,因为灌溉造成更多的水蒸发,导致空气中的湿度更高,从而进一步加剧高温压力,使热伤害能力增强。尽管空气中的水分会在地面附近产生局部冷却效应,但却会被空气中的高湿度轻易抵消。与此同时,水蒸气原本便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暖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依据,又是否值得警惕呢?
专家:不是危言耸听,但并非无计可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70年至2100年,华北平原气温将会多次迈过35摄氏度的“门槛”,这对一些经常需要户外劳作的人,特别是家中没有安装空调的贫困家庭来说尤为危险。论文提到,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2070年,并不遥远的未来,华北平原难道将面临人类迁徙吗?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从理论上讲,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报告原图
杨富强: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大,工业也比较多。这些工业都是一些耗煤、耗能源、耗水的大户。另外,我们华北平原的水资源还是很缺乏的。几十年前,白洋淀是一大片,抗日战争的时候还在上面打游击,你想那个水面还是相当大的。在平原上,也就是打上十几、二十米就能见到水,现在我们的机井恐怕要打到一两百米才能见到水。所以在这种环境、人口、工业压力下,水资源成为我们华北平原一个需求量很大,而且越来越大。
我国华北平原面积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亿-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地区。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按照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于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集合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大规模的灌溉农业模式有直接影响,会使得热浪的强度更高。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本世纪下半叶,华北平原可能会遭遇致命热浪。但杨富强指出,面对大自然的“脾气”,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杨富强:京津冀下了很大的力气,在改善空气雾霾。如果你减少二氧化碳,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结构,对水、对我们的空气质量都会产生影响的。我们有南水北调,现在有一部分的水资源,就进行比如说生态养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强调节水,节水才是我们对华北平原地区的一个最首先、最重要而且是最有效的一个措施。然后我们再想办法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弥补。
美国NOAA炎热指数对照表。图自中国天气网
就在昨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项目工程日前完成正式向北方30条河流生态补水,截至6月30号累计补水8.7亿立方米。原南水北调办建设管理司司长李鹏程表示,通过生态补水,城市河湖、湿地以及白洋淀水面面积明显扩大,大幅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受水河流重现生机与活力。
李鹏程: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例如,河北省补水后9条河道沿线5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位上升0.49米。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河北省12条天然河道得以恢复,向白洋淀补水1.12亿立方米,保定市徐水区新增河渠水面43万平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补水示意图
“千里清蒸、万里烧烤”其他也在上演
韩国气象厅8月1号发布的气象数据显示,当天下午2点20分左右,首尔气温高达38.8摄氏度,创111年以来更高值。
日本总务省消防厅7月31号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近3个月因中暑入院治疗的人数超过5.7万人,逼近2013年的更高纪录。
一贯凉爽的北欧地区也难逃热浪侵袭,10多起由高温导致的森林大火已烧入以寒冷著称的北极圈。
德国、法国、英国也遭受多年未遇的极端高温煎熬,美国加州更是因为高温引发山火肆虐,灾情严重。
科学家称人们可能需要“学着适应”未来愈发频繁的酷热天气。残酷的“预警”向全人类提出严峻考验。
记者:朱敏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本文来自“这条河叫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