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过去一周里以闪电式的速度夺回了俄罗斯控制的大面积国土,特别是夺取了哈尔科夫南线的多个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不过随着俄军重新集结组建防线和增援抵达,预计乌军的进攻也会停下,转入就地防御。
这一波进攻乌军可以快速推进的关键在于,乌军用过去三个月积攒的机械化部队针对俄军防御空虚的伊久姆-巴克利亚地区展开行动。这种行动的基础在于,乌克兰的新建部队没有遭到俄军的有效打击、北约支援从未中断、北约与乌克兰共享情报等等。而俄军在明明知道战场事实上处于半透明的情况下,居然在此处没有留守主力部队,而且撤退情况来说也不够有组织能力,很显然依然被打懵了。
一支有素质的部队是有能力进行有组织撤退的,撤退中不仅会持续进行战术反击,还会据守一部分要地以及维持战线侧翼,这些都会为随后敌方进攻动能降低后的反击做准备,德军在1942-1943年时就是防守反击的高手,多次有效挫败了苏联红军的进攻,特别是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几乎就是此次乌军反击的样板。不过此次俄军撤退中并没有相关布局,乌军已经完成对侧翼的加强,进攻动能也没有衰竭,所以俄军的防守反击也不太可能快速发起并成型。
目前来说,乌军还在进攻红黎曼,意图在南线形成钳形攻势,不过随着俄军增援抵达,这个钳形攻势可能无法发起。
在这个“礼拜攻势”后,格局变化就在于,乌军的成功和俄军人员损失不大但颜面尽失的撤退说明,俄军在乌克兰的兵力规模不足以应对乌军两条战线上的反击,现在的更大变量,就是俄军能否实施一场反攻来找回颜面。毕竟俄罗斯需要颜面。
要实施有效的反击,就需要增兵,这是基础。13.7万人的扩军规模可能会加快落实。如果俄军不增兵,那么乌军只会越打越强,俄国的失败就是时间问题。只有俄军拥有足够的兵力,俄军才能稳住目前的战线。然而,这种情况下依然不能完全保证胜利。北约的战场情报和监视能力意味着,俄军不太可能有效隐蔽意图,而俄军与乌军并没有技术代差,因此真正野战集群对抗,俄军也会有较大损失。
目前,俄国和北约在拼消耗,俄罗斯动员资源的规模与北约愿意支援乌克兰的规模是决定性的因素。此次乌军的反击对于争取北约的支援意愿有益,预计能再换来一波支援。但是俄罗斯则依然利用能源在施压欧洲,欧洲的立场也不如2月份那样坚定。如果考虑到美国中期选举的不确定性,这场博弈暂时而言没有向着明确的平衡点方向移动。
整体局势上,俄罗斯已经不利。但是乌克兰的反击也集中了他们大量的精锐有生力量。如果能对这股力量进行围歼,那么局面可能会发生有利于俄军的改变。问题是,俄罗斯方面首先依然兵力不足并且缺乏投入更多部队的决心,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进攻方式和效率也比较可疑。同时,如果投入西部军区的部队用于这种攻坚行动,伤亡会很大并且将影响大城市居民对这场战争的支持度。所以,俄罗斯的反击可能会来得很慢,预计也不会打得很漂亮。
现在俄罗斯扩大了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不过坦率地说,以俄罗斯有限的远程打击手段,要破坏整个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还是不太可行的。缺乏战略打击能力,乌克兰还是能够硬抗下去。
现在的情况虽然不像乌克兰方面吹嘘的那样有利,但对于俄罗斯来说也并不有利,俄罗斯已经陷入了泥潭,这基本可以确定。但是无论外场如何博弈,一个关键因素仍然在于战场,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很难拿到,所以俄罗斯还是可能会增加投入。
本文来自“等待是无言的情话”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