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手中都至少有一台智能电子设备,网络上有趣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视线和大脑就越容易被占满。各类程序来回切换使用,我们体验越是便捷,软件获得的个人信息授权就越多,时间一长,你可能就被你的手机监视了。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复制粘贴,李女士就发现了不妥。为了求证手机软件之间复制粘贴是否会侵犯个人信息,李女士上网搜索了一些案例,没想到,窃取手机剪切板数据的行为并非个例。
原告在诉前通过平台已经上传了相应的证据材料,被告辩称,该应用程序自动完成剪切板中的数据复制,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国内众多主流应用程序都有此功能,属于行业常规做法,并向法官提交了技术报告。
法官认为,在司法实践中最难的是对被告这种行为的定性,因为他这不单纯涉及法律知识,还必须了解手机运用程序的运行逻辑。为此,法官曾多次要求应用程序开发公司提供程序的源代码,然而开发公司以源代码为商业核心机密为由拒绝提供,案件一度陷入僵局,按照鉴定程序要求,法官向专家咨询相关技术问题,网络安全专家对应用程序所收集数据的去向进行分析,认定该应用程序有从剪切板中收集来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行为,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法官最终认定,案涉应用程序侵犯了原告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被告依法应当向原告承担侵权责任。
原被告双方均表示服从判决,同时部分专家也表示,如果个人信息保护的门槛太低,他可能会妨碍科技的创新;保护的过高,太偏重于利用,那就会损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二者之间应当如何协调和平衡,还应进行思考和探索。
本文来自“玖玖言”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9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