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实验证明,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河豚毒素,人食用后易造成河豚毒素中毒,目前尚无治疗药物。
中华鲎和圆尾鲎的区别
圆尾鲎,也称马蹄蟹或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平均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在0.5公斤左右。圆尾鲎与中国鲎外形相似,但圆尾鲎具有疑似与河豚鱼相似的神经毒素,食用后易引起中毒乃至死亡,对食用圆尾鲎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治疗解毒药物。而6月下旬起到8月下旬为鲎上岸产卵时节,易被渔民捕获,有毒的圆尾鲎也可能混入其中,因而夏秋季节是圆尾鲎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圆尾鲎和中国鲎外形相似,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一般来说,圆尾鲎比中国鲎要小,分量也较轻,脚爪和侧面都略有不同。有专家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1、中国鲎
体形:体长达60厘米以上。
体重:平均体重约6斤,雄性偏小,平均体重3斤左右。
尾巴:尾剑呈三棱锥形、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靠近身体一段,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与背甲长度大致相等。
从侧面看:头胸背面凸起较高、内凹较深。从侧面看起来比较鼓。
脚爪:雄性的、二对步足末节则呈钩子状。
2、圆尾鲎
体形:体长只有30厘米,分量较轻。
体重:平均体重1斤左右,雄性更小,体重7两左右。
从侧面看:头胸甲背面凸起较低,内凹较浅,从侧面看起来比较扁。
脚爪:雄性的、二对步足末节呈向内弯的钳子状。
尾巴:尾剑呈圆柱形、光滑、上面无小刺、尾剑明显长于背甲。
圆尾鲎(yuánwěihòu)(学名:Carcinoscorpiusrotundicauda),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并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
中国鲎(学名:Tachpleustridentatus),体似瓢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环境破坏、人类偷捕等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鲎生长周期长,需要近13年时间才能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1、分布范围不同:
(1)中华鲎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中国浙江的乍浦到福建、广东、台湾、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均有分布。
(2)圆尾鲎(蝎鲎)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2、大小不同:
(1)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
(2)圆尾鲎(蝎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体长40厘米(加尾长)。
3、栖息环境不同:
(1)中华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
(2)圆尾鲎(蝎鲎)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河口沼泽和红树林。和该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海水退潮时不返回大海。
本文来自“网友”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3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