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退:退却;避:回避;舍:古代行军的一种计量单位,一舍为三十里。原指对敌作战时军队后撤一定的距离,现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或者指自己不敢和别人相比。
时间:公元前637年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子(楚成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gǔ,不穀:君王自称)?”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原中,指战场),其辟(bì)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gāo,箭袋)、鞬(jiān,弓套),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严于律己),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待人宽厚),忠而能力。晋候(晋惠公)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他,说:“公子如果返回晋国即位,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奴隶、玉石丝帛,君王你都有了,羽毛、兽毛、象牙、牛皮是贵国的土特产。晋国生产的这些东西,不过是流传到晋国去的。我拿什么报答你好呢?”楚成王说:“虽说是这样的,但你究竟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如果托你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即位,一旦楚国晋国交战,战场上相遇,我将把军队后撤九十里,如果君王你还不能够谅解我而退兵,那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弓箭,右手抚着箭袋和弓套与你较量一番了。”子玉(楚国令尹)请求楚王杀掉重耳。楚成王说:“重耳志向远大严于律己,谈吐不俗。其随从也态度严肃,待人宽厚,忠诚并为其效力。现在晋惠公身边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也不得人心。我听说重耳是唐叔虞的后代,是姬姓中最后衰败的,可能要由重耳来重振国运吧。上天要振兴他,谁又能废掉他呢?违背天意,必有大祸。”于是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背景: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周成王将其弟唐叔虞分封为唐国国君,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将唐国改名为晋国。
晋献公即位后,开疆拓土,先后灭掉了霍、耿、虞、虢等诸侯国,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国君。晋献公讨伐骊戎时,娶骊姬姐妹(妹妹叫少姬)为妃。骊姬后生一子。骊姬于是经常对晋献公吹枕边风,设法使晋献公废掉当时的太子申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时晋献公的成年儿子除太子申生外,还有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三人能力都比较出众,在晋国颇有声望。骊姬先是设法将太子申生调离都城,然后离间晋献公和申生父子,最终使太子申生自杀身亡。然后骊姬又向晋献公进谗言,欲以重耳和夷吾皆是申生同谋的罪名要求晋献公赐死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先后逃亡。重耳一路颠沛流离,先后逃亡到了齐、宋、卫、楚、秦等国,最后由秦国护送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军队在卫国的城濮(山东鄄城西南)相遇,晋文公重耳兑现了他的诺言,命晋军后退九十里,子玉率领的楚军以为晋军害怕,轻率冒进,晋军集中兵力,大败楚军。
本文来自“网友”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8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