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武协会长杜德平:太极拳进京有四个阶段,要讲清楚它的历史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杜德平展示太极拳。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上世纪80年代,原体委进行了一轮大范围拳种发掘工作,共认定了129个拳种,其中80%的拳种集中在北方地区。“北京拳术半天下”,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有着悠久的习武传统和浓厚氛围,其中太极拳发展更是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日前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杜德平称,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优势明显,既有历史上传播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也有历史淀积的人才优势。谈及太极拳的传承,杜德平将其归纳为“传要守正,承要创新”,守正是太极拳核心思想的基本原则,创新则是太极拳长久不衰的内在动力。
渊源杨露禅进京教拳引领黄金时代
19世纪中叶,杨露禅进北京教授太极拳。在杜德平看来,这可以看作中国拳术黄金时代的起始,以太极拳为首的内家拳术居于这个黄金时代的中心位置,这也是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个阶段。

杜德平介绍,杨露禅通过端王(爱新觉罗·载漪)入宫,太极拳成为王公贵族的健身方式,“正所谓穷文富武贵太极,当时很难有老百姓花重金请个拳师,而且太极拳想要练好,怎么也得6到8年以上。”
这一时期,活跃在北京城的有通臂拳、三皇炮捶、八极拳、弹腿、查拳、少林六合拳以及新兴的八卦掌、形意拳等多个拳法。这些拳术门下各拳师之间交流颇多,很多人都受到太极拳拳理和技术的影响。
杜德平将太极拳在北京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二阶段为1911年至1949年期间。辛亥革命以后,全国文化中心南迁,不少习练太极拳的人士离开北京。杜德平称,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这符合它的发展趋势。这期间,武术教育家许禹生选择留守北京,并成立体育研究社,引进吴鉴泉、孙禄堂等名家推广太极拳。一起留在北京传授太极拳的还有全佑(吴式太极拳奠基人)的大弟子王茂斋,后者与吴鉴泉一起被公认为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
杜德平介绍,民国时期,太极拳被尊为“国术”,但政策导向已经由格斗而偏向强身、养生,“只是因为还有老拳师在,尚可以维持较高的格斗水准。”
杜德平认为,太极拳已成为基层群众健身的重要方式。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革新七成爱好者从简化太极拳入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太极拳迎来了它在京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1949年至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健身武术和竞技表演性武术得到很大发展,基本上结束了重格斗拳术的时代。杜德平介绍,中国文化自古强调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不得以武犯禁,太极拳的击打和防卫功能在这一阶段逐渐弱化。
“当时体委(体育总局前身)有个武术处,组织专家创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就是为了服务大众。”杜德平称,中国武术除了功法、拳法、技法,还非常看重套路,而套路编排跟中国文化一样都讲究对称,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里就有外。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对普及太极拳有重要作用,使之真正走向社会。杜德平介绍,北京太极拳爱好者至少有70%从简化二十四式入手。
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从1976年至今,太极拳成为基层群众健身的重要方式,杜德平也是在这一阶段接触到了太极拳。这一时期,太极拳发展势头迅猛。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武术热,北京成立了多种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传统拳术组织。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武式太极研究会、李式太极拳研究会相继成立。各个研究会的成立确有恢复传统太极拳的目的,也使传统武术界的文化生活和武技得以传续。“这段时间,中国拳种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武术协会功不可没。”杜德平说。
谈及太极拳的传承,杜德平总结为“传要守正,承要创新”。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利好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优势明显
“北京拳术半天下”,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有着悠久的习武传统和浓厚氛围,其中太极拳发展更是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北京在传承发展太极拳方面优势明显,一来有历史上太极拳传播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二来有历史淀积的人才优势。同时,北京有着首都地缘优势,教育体系、政府政策执行力等都有一定优势,这决定了北京在传统武术复兴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过去十几年,太极拳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加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太极拳成为表演项目。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非遗名录,其文化价值成为海内外讨论的焦点。“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人类。”杜德平称,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美学追求等成为世界共同拥有和保护的重要遗产,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标志性意义。
谈及太极拳的传承,杜德平总结为“传要守正,承要创新”,守正是太极拳核心思想的基本原则,创新则是太极拳长久不衰的内在动力。“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杜德平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传承并发挥太极拳优势,才能把太极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在杜德平看来,大趋势对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发展是利好的,而且会是越来越好,这一点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杜德平说,要让大家知道太极拳不是老年人运动。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变招线上打太极成非常态下的常态

2007年,杜德平拜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马虹为师。2019年,杜德平当选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用他的话来说,近40年完成了“从观花者、养花者到卖花者”的角色转变,“在我正式拜了马虹老师以后,我的任务就是传承。传和承什么关系?你要想传的话,得先把东西学好。”
杜德平称,中国文化中君子有三乐,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老师把掌握的核心东西传授给后人,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当选会长后,杜德平给协会的定位是为北京武术人服务的平台。北京市武协换届期间,在北京市体育局主管领导的带领下,相继召开了十余次座谈会,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并制定了协会五年发展规划以及青少年武术发展十年规划,太极拳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新冠疫情来了,而且持续了这么长时间。2020年初,北京市武协率先提出“习练太极拳,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口号。
杜德平介绍,疫情的不确定性,也提升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拳打卧牛之地,太极拳经济实惠,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修心养性。”这期间,北京市武协创新赛事,相继举办最美太极老人、陈式太极拳等网络比赛,巩固住了太极拳习练人口。“这些线上赛事,不再像之前由各单位组织,个人只需提交视频就行了,这也符合太极拳顺其自然、舍己从人的理念。”杜德平介绍,疫情期间各种线上培训一直没有断过,逐渐成为非常态下的一种常态。
同时,北京市武协多次组织太极名师去社区、乡村、机关,为全民健身服务,让大家了解太极拳的真谛,充分展现其防身、强身、健身、修身的四大功能。
杜德平称,此前由于各种原因,有点过度消费太极拳的名声,这要求他们在向年轻人介绍太极拳时要讲清楚太极拳的历史,“一定要正本清源,要让大家知道太极拳不是老年人运动。”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编辑 王春秋校对 陈荻雁

本文来自“浅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ty/33416.html

上一篇 2022-07-13 19:45:27
下一篇 2022-07-13 15:43:39

相关推荐

  • 和式便所2(和式正宗太极拳)

    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和式正宗太极拳,和式便所2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和式——蹲便 洋式——坐便 日本的厕所里都有卫生纸,而且用完后直接冲走,边上的桶里是放女士卫生用品的。2、这点跟我们中国的习惯不同。此文章到此结束,

    2023-01-05 17:09:15
    297
  • 太极拳24式名称(太极拳24式名称图解)

    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太极拳24式名称图解,太极拳24式名称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

    2022-10-11 16:30:10
    244
  •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内气(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视频)

    陈式太极拳张志俊老师讲,他那时候练功,每天至少800~1000个顺逆缠丝云手,而且越练越上瘾。他是明白了太极拳武学其中的奥妙所在。如果我们还在追求华丽和复杂的事物,我们就不会了解什么是大繁至简的道理。量的积累才促成了质的飞跃。一句佛号可以涵盖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云

    2023-02-08 05:31:34
    229
  • 从5岁幼童到90岁老人,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超2万人参与

    家在苏州的余金叶6年前接触了太极拳。 受访者供图6月底结束的第二届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吸引了来自47个和地区2万余名选手参赛。从个人项目到集体项目,从5岁幼童到90岁耄耋老人,全球太极拳爱好者齐聚线上,以拳会友,切磋技艺。作为中国的武术拳种之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

    2022-07-18 23:29:23
    250